視網膜黃斑變性模型
背景介紹:
視網膜黃斑變性(Retinal macular degeneration)通常是高齡退化的自然結果,隨著年齡增加,視網膜組織退化,變薄,引起黃斑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對視細胞外節盤膜吞噬消化能力下降,結果使未被完全消化的盤膜殘余小體潴留于基底部細胞原漿中,并向細胞外排出,沉積于Bruch膜,形成玻璃膜疣。由于黃斑部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殊性,此種改變更為明顯。本病大多發生于45歲以上,其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是當前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黃斑變性,會導致永久性失明。
應用方向:
眼科相關課題。
關鍵詞:
視網膜黃斑變性、RMD、Retinal macular degeneration
實驗動物:
大鼠品系:SD、Wistar;小鼠品系:C57BL/6、BALB/c;
周齡:6月齡;性別不限。
造模方法:
大鼠適應性喂養7天后開始造模,分別于第0天和第7天尾靜脈注射,于第14天取樣觀察。
圖1造模流程示意圖
模型驗證:
第正常組視網膜細胞排列整齊,形態規則,無異常。而模型組視網膜細胞結構不完整,伴有空泡樣改變,色素紊亂,形態不規則,數量較少,模型成功。
圖2 HE模型驗證